咨询研究

奥运倒计时kaiyun官方入口和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聊聊运动员“心理战”

2024-06-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心理干预的目标是帮助运动员正常发挥而非超水平发挥,合理的压力水平下运动员整体表现最佳。

  距离巴黎奥运会揭幕剩下52天。奥运会作为最高级、最盛大的综合性竞技舞台,参赛运动员难免压力沉重。2024年5月31日,第163期节目讨论运动员的心理及压力调节支持机制。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宇,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盛意互动总经理罗冉峰。

  张闻:巴黎奥运会在即,这个世界各地运动员大共聚的场合,主张运动员之间的友善交流、享受盛事,但事实上职业运动员的生涯之路充满艰辛,在奥运会这个最高的竞技舞台,他们也往往承受着最巨大的压力。随着运动心理学日渐发达,如今的运动员是否有了更好的心理调节机制帮助他们?

  史宇:有的。运动员其实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还挺高。竞技体育会带来很多压力,又或者一些情绪性因素会导致赛果变化,所以大家现在对心理都非常重视。例如怎样调整情绪状态,又例如了解紧张程度达到什么水平会最有利于结果产出。大致上从日常的心理干预到比赛前夕的紧急心理辅导都比较受到关注。

  史宇:更多是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在某次比赛或训练中的情绪波动变化。很多运动员的会问为什么训练这么努力,但成绩不如预期。这时候他们的情绪会比较着急,甚至还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包括食欲和睡眠等。还有局部场景下条件反射的问题。举个例子,大家可能不知道,运动员在场上对声音的敏感度非常高。观众在看台上的呐喊声、叫声会在运动员内心加工出更多的情绪。对于上述问题怎样调整,是运动员们比较关心的。

  张闻:确实,作为观众我大多时间都听不清周围的人在喊什么,但原来运动员会在紧张比赛的情景下去放大某些具体的从看台传来的声音,从而形成心理压力乃至心理问题。冉峰,奥运赛场上应该出现过不少运动员因为压力大而出现成绩波动甚至的情况。是否能分享一些例子?

  罗冉峰:最近的例子就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美国体操名将拜尔斯退赛。有外界声音说她只是怕输才退赛,但也有不少人支持拜尔斯,仍未她能在奥运这样的场合下坦承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很勇敢的事情。东京奥运会另一个主人公是大坂直美,她是东京奥运会的主火炬点燃手,结果无缘八强,而此前她就被爆出有抑郁症。点燃火炬这本来是个荣誉,但对她来说也是压力,因为她身份特殊,是个在美国长大的日本孩子。

  说到点燃火炬,其实不少人认为请现役运动员承担这样的环节容易给运动员带来心理波动。例如点燃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火炬的弗里曼就很紧张,压力同时来自她的火炬手任务、她没赢得过奥运金牌以及她的澳大利亚原住民身份。

  至于,中国体育迷印象最深的一定会有美国设计运动员埃蒙斯。他三届赛事都曾在最后关头错失夺金机会,尤其其中一次把子弹打到隔壁运动员的靶上了。这都是比较经典的奥运压力故事。

  开云kaiyun

  史宇:埃蒙斯一直是我们心理老师研究的经典案例。竞技场上选手们的心理波动对普通人的情绪管理、或者要完成有挑战性的重大任务时,具有指导意义。中考和高考就是一个经典场景。孩子们的心理波动与运动员参加大赛的状态颇为相似。埃蒙斯平时成绩挺好,但数次遭遇奥运会噩梦,从中可以看出人的恐惧心理来源。可能一开始只是一颗种子,但是到了特定场景下你是否会怀疑不幸会重现?当产生这样的心态,就变成你好像要去验证一些不好的事,最终真的出现不幸后,你内心也不自觉地认定不幸一定会出现,导致不幸循环发生。

  整体而言,一场竞技比赛中存在很多影响人情绪状态的因素,继而影响成绩。包括自身内在心理问题、情绪调整效果、睡眠质量、主客场关系、时差、异国文化、观众席氛围、支持者多寡等等。

  张闻:刚才两位的举例让我联想到体育赛场的一个经典话题——“魔咒”。奥运赛场也出现过类似奥运旗手魔咒的说法,就是说各国代表团担任旗手的运动员纷纷在正赛中成绩不如意。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是这样,所以当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高亭宇夺冠后,他就很骄傲地喊:“谁说有旗手魔咒?我不就夺金了吗?”所谓“魔咒”,是不是还是只是心理暗示的一种表现?

  史宇:是有这种情况。这种规律性的总结会影响不少人的状态,包括有的人也会说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对运动员有没有影响。这也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就是运动员的训练是否只包括运动技能训练。实际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但要练习专业技能,还要训练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重大比赛氛围下,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如何正常地输出你的专业技能。另外心理老师的干预也不是只在比赛前才采取,而是日常训练中就存在对专业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心理课以及一些症状出现后的心理干预。

  开云kaiyun

  张闻:我采访东京奥运会的时候,听很多运动员提及到他们能来到东京就已经克服了很多心理风暴。叠加上疫情之后,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似乎在东京奥运会上有前所未有的爆发。我们以前没觉得运动员有这么多的心理问题,但东京奥运会将这个问题摆到桌面。究竟是现在运动员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心理问题增加,还是只是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运动员的心理问题。

  史宇:我认为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因为年代的变化突然增多或减少。现在是外界了解运动员的渠道多了,当初我们只能看电视转播,再加上一些报纸媒体评论来了解赛场情况,要真正获得第一手核心信息只能去现场。而现在内容传播的平台更多也更快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机会也增加。信息越多,我们觉得好像问题也变多了。但实际上,不同时代的情况是类似的,只是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有不同。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运动员遭遇的共性。一些优秀运动员经常全长时间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可以疗愈自己的私人空间或者展示个人真实情绪的口径非常狭窄。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调适往往出现问题,因为可操作空间太少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主张多给运动员创造私密空间,例如比赛结束后让他单独放松,或者赛前减少粉丝、媒体方面的干扰。

  张闻:确实越来越多人提出对运动员心理支持的见解。全国政协委员、冬奥冠军杨扬在2024年两会就提出,对运动员的心理疏导和建设,应该成为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有什么运动员心理管理机制?

  罗冉峰: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制作了《现役运动员心理指导手册》和《退役运动员心理指导手册》,帮助运动员应对不同来源的压力。另外中心携手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共同引进范例了国际奥委会“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委员会共识声明”、“精英运动员心理健康工具包”、 “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和 “心理健康识别工具”等研究成果,2023年底起赠送至各项目国家队和各省区市运动队,供运动员和运动队工作人员使用。

  史宇:有的。例如我们研究过,从运动员的年龄入手,观察不同年龄阶段下运动员应对重大赛事的焦虑水平的区别。又例如研究采用什么心理疗法帮助缓解焦虑。这里要提到一项我们努力过的观念纠正工作,就是心理调整对运动员的帮助的预期。有人会期待心理调整好后运动员超常发挥,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干预是帮助运动员保证正常发挥。超常发挥纯属小概率事件,所以我们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改变运动员的错误认知,包括其目标设定和个人评价。

  还有一些具体疗法的设置。有的运动员认为正念对他们很有帮助,有的则对芳香疗法很感兴趣,因为气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我们采用一些从芳香植物提取出来的带香味的精油给运动员使用,常常有快速改善紧张情绪的效果。在比赛临近之前,很多人没办法真正接受言语上的干预。因为他们太紧张了,话听不进去。所以气味的作用会更加有效。

  张闻:心理压力的成因有很多,像媒体、粉丝、运动队管理等等外因,以及运动员自身原因。就奥运会压力而言,巨大心理压力的来源一定离不开参赛机会的难得性。奥运会四年一度,对于不少项目的选手而言,一生中参赛机会可能只有两次。体操运动员就是比较好的例子kaiyun官方入口。我采访的时候看到女队小姑娘们经常赛后哭成一团,因为她们四五岁开始参加专业训练,十五六岁时迎来首次参加奥运机会,再过几年到二十出头时已经面临退役选择了。相当于努力这么多年,却只有很短暂的亮相机会。这次亮相可能会决定她们的命运,压力随之而来。史老师可不可以介绍一下在高强度压力下的应对思路?

  史宇:压力与成绩的关系存在一个明确的曲线图。它是一条“倒U形”曲线,不过“U形”不是十分对称,左边的曲线缓慢上升,到三分之二左右又迎来较快下降,形成“左缓右急”的曲线趋势。它表明运动员压力过大或者没有压力,都不会出现最好的成绩。压力不大的时候,你紧张程度不够,随随便便参赛,自然成绩不理想。压力过大的时候,人的身体容易发生僵直状态。我们以考驾照为类比,你手臂僵直了,打方向盘就容易打过头,本来要调整5度的方向你调整成15度,方向就完全错了。运动员也是这样,僵直导致肌肉配合不畅、动作变形,最终影响成绩。

  所以过于紧张和过于不紧张都不好,张弛有度才是好的心理管理机制。我们一般建议一些具体的应对举措,例如到户外走走、听听小鸟的叫声,用自然的力量缓解压力。还有一种用声音刺激的方式叫“赫兹疗法”,专门听一些声音。再加上我刚才所说的芳香气味,都能比较快速地调整人的情绪。

  张闻:今天和两位交流,一方面发现运动员承受的压力可能比前辈复杂一些,但另一方面当代人会更加正视心理问题,让运动员能够坦诚交流,这就已经是一种很大的缓解压力支持。感谢两位作客本期节目,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