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树:开云kaiyun新能源渗透率过半成车市变革的驱动力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中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51.1%,较2023年同期36.1%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意味着在乘用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单月销量首次突破了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产业结构还将迎来哪些变革?

  从自主品牌出口表现看,根据乘联会统计,尽管1-2月的自主品牌出口受到海运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低迷,但在3月实现了较大的环比增长。4-7月,部分自主品牌车企在面对欧洲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主动进行了调整。总的来看,中国制造的新能源车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由于海外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逐渐完善,自主品牌纯电动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市场。

  从2024年累计出口数据来看,中汽协数据显示,1-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70.8万辆,同比增长11.4%。在部分海外地区,除了传统出口车企的靓丽表现外,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启动。如南美等地的出口表现不断地改善,自主插混车型开始实现出口增长。尽管2023年7月的高基数对出口促进不大,但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预计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从新能源车出口类型看,插混车型凭借其低油耗、长续航的优势,在海外市场替代燃油车的表现日益突出。而A0级(小型车)电动车占比曾达到近50%,更是自主品牌出口的绝对主力。小型电动车在海外市场表现较强,面临着加税措施的挑战,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小微型电动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核心地位。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电动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急需引导电动车小型化的财税政策。

  从7月的国内零售数据来看,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3.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8.3%。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强势地位更为凸显。

  车市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7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提升明显。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背后,首先是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强大为产业链带来了显著的赋能效应。装备制造业和零部件产业的电池、电机、芯片等具有超强优势开云kaiyun,为新能源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车企全力发展新能源车,推动着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尤其是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让新能源车在性能上逐渐赶超甚至超越传统燃油车,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首选。

  其次,乘用车行业开放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互联网企业、智能消费制造企业、国际新能源车企等的全面进入,进一步激活了行业竞争和创新能力。中国车企在插混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优势,丰富了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线路。

  此外,在政策支持、居民环保意识增强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新能源车市场“淡季不淡”的特点愈发明显。2024年6月,新能源车零售市场表现温和,并未对7月形成透支。加之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补贴标准将从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1万元提升到2万元,带动7月新能源渗透率成功突破50%。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车市场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以及政策支持的进一步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并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突破,不仅凸显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接受,更预示着汽车产业即将迎来结构性变革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方面,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随着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燃油车销量的下滑,传统车企必须加快电动化转型步伐,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将迎来重构。电池制造商、电机和电控系统供应商等将成为新的产业焦点,而传统的内燃机和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则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或转型。

  同时,新能源车的普及也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新能源车正成为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此外,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增加,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有助于提升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中新经纬APP)开云kaiyun开云kaiyun开云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