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kaiyun中国牛市:不再执着“大数字” 衣公子

 

  化繁就简,在历经近一个月股市的跌宕起伏后,我们团队把自己对当下中国经济前途的思考,浓缩成三个核心问题。以点带面,分析现状,展望未来。

  3、危机就是“危”中带“机”。那么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怎么操作,才算不浪费一次危机?

  衣公子也浸淫在各大外资内资券商的电话会交流会里,一个非常有含金量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爆发金融危机?

  由于地产和金融高度绑定,纵观经济史,凡是地产暴雷,一定蔓延到金融行业,引发金融危机。比如19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1990年代日本的地产泡沫破裂后“失去的十年”,以及,2007年次贷危机。

  中国地产行业萎缩三年,地产销售已经跌到最高峰的一半,土地财政也减少了一半。开发商暴雷,甚至在国际市场频频违约。但是中国没有爆发金融危机。大家公认的第一个原因是,中国金融机构几乎都是国有,因此抗击力强。

  但还有一个原因被人忽视了。由于预售制度的存在,中国地产商,最大的融资来源不是金融机构,而是中国的购房老百姓。

  碧桂园的资产负债表,2022年底,公司债券260亿(流动)+62亿(非流动),银行及其他借款612亿(流动负债)+1013亿(非流动负债)。但是合同负债,也就是预售出去的房子6681亿,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供应商)4373亿人民币。

  2022年底,万科短期借款41亿,长期借款1807亿,但是合同负债4655亿,应付及预提工程款 2458亿。

  中国地产商,第一大“债主”是预售制度下的购房者,其次是施工单位、供应商。相比之下,来自金融机构的借款根本就是“小头”。

  野村证券的陆挺说,很多外资机构抱怨,投资中国房企的债券,暴雷了,违约2千多亿美元,但中国老百姓可是每年花15万亿买房(巅峰是2021年的18.2万亿),其中九成预售。这都是老百姓掏出真金白银“借”给房企。

  他说:中国房地产的问题,我们以为是盖了太多房子没卖掉,但其实是卖了太多房子没盖完。

  首先是对GDP的牵引力极强,一套房子事关地方财政、钢铁、水泥、装潢、家电、中介买卖等一长串的产业、收入、就业。

  其次,财富效应,房产占中国居民总资产高达60%,房价涨,虽然是财富幻觉,但实实在在能拉动消费和投资。

  再次,中国地产行业最大的“债主”不是银行,而是购房者,这是一场中国式的金融危机。买房才是人一生最大的消费,现在中国最大的“债主”遭遇暴雷,中国的消费当然上不去。

  9月底A股疯牛,高盛、大摩、野村的电话会都挤满了人,大佬们明明聊的是股市,但是三两句离不开房地产。地产能否止跌企稳,是中国经济再次启动的关键。

  为此,很多投资者开始期待,财政刺激,而且是一个很大数字,最好立刻解开地产低迷,经济起飞,A股冲天。

  9月底的疯牛,券商们又开始复盘屈指可数的A股牛市。过去十年,公认有过四次行情:

  2020年3月-2021年2月,疫情爆发,但中国迅速控制住,叠加全球大放水;

  这四次都是典型的政策牛,由国家的政策和流动性推动。不仅很短暂,而且像个中年男人一样,越往后坚挺的时间越短。

  不过开云kaiyun,除了这四次,其实还有一次,被很多人忽视的牛市——2016年-2018年,这是一次好牛,是一场慢慢的牛市,股市增长来自于经济发展,企业盈利,收入增长,消费增长。

  这场好牛市,终结于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贸易战),随后是疫情,再然后美联储疯狂加息,资本回流美国。

  中国需要一个像美股一样的,缓慢上涨的牛市。或者说,续上我们的2018年,做一只慢慢的牛——经济发展,企业成长,就业增长,收入增长,信贷增长。在外部环境上,我们期待地缘冲突和缓,美联储重回降息。而在内部政策上,9月底转向了一个无比正确的方向。

  中国需要慢牛,而不是疯牛快牛。用数据来度量,暴涨到3200点,A股就应该休息一下。

  比如明晟中国A50对应的市盈率,最高点出现在2021年,当时全球乱作一团,中国风景独好。第二个高峰出现在中国疫情管控突然放开,国际资本对中国重拾兴趣。九月底,当A股从最低的2690来到3200,这一数值已经接近第二高峰水平,合理。

  再比如,A股和新兴市场的差额。过去两年,新兴市场的股市普遍高歌猛进,而中国裹足不前,和它们之间存在一个30%的折扣,经过这涨,折扣基本也拉平了。

  也就是说,3200点左右,就该歇歇。股市还要上涨,就要从估值修复,走向利润修复,通俗来说,就是经济好起来,就业好起来,收入好起来,消费多起来,企业的投资和信贷好起来。

  解决方法在于,需要有人花钱。但偏偏,居民没钱,也不花钱(地产拖累,就业差),企业不投资不花钱不扩张(连利润丰厚的垄断互联网企业都在降本增效)。地方政府是一个非常爱花钱的角色,但是困在地方债务,没钱了。

  过去一年多,我们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宽,但货币宽松没有转变为信用宽松——没人愿意借钱花钱。货币政策已经宽得不能再宽,不仅因为和美国的息差,而且货币宽松的负面影响显现,比如很多过剩产能无法淘汰开云kaiyun。

  于是,所有的观众,像看球赛一样呐喊,你快进攻!快冲啊!又或者,像闹洞房的宾客一样,我要看新郎新娘,干柴烈火!市场在引用欧洲央行德拉吉的名言,要不惜一切代价(whatever it takes)。

  第一,只有中央财政能花钱。第二,通过924发布会、926会议,表态非常充分,恢复经济信心已经是重中之重。连外资机构都普遍认为,这是全面的调整,不是微调,不是为了达到GDP增速5%目标的短期调整。

  中国需要的是慢牛,但是中国经济的沉疴顽疾一直很难解决。细想一下,现在所有人都嗷嗷待哺,各种利益集团处于濒死,像干涸的土地一样乞求雨水。那么,也是解决中国经济老大难问题,也到了最好的时候。

  对中国来说,什么叫不浪费一次危机?那就该趁机好好谈条件,把之前正确但是阻力重重的政策推行下去。

  2022年,一位外资基金的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在那么高规格的会议上提“统一大市场”,中国不是一直都是统一大市场吗,这不是一直是你们的优势吗?

  读懂中国的人会心一笑,显然,这是因为真实的中国还不够“统一大市场”。多去地方基层走走,地方保护主义顽固横行。

  那么不妨换位思考,如果你握着中国经济的方向盘,怎么做,才算不浪费这样一场危机?

  在只有中央财政能救场的时候,在利益集团处于濒死,谈个好条件,解决一些根深蒂固、老大难的问题。

  不要只盯着刺激,也要多想想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从09年开始,专家的意见就没变过,遇到困难就是保增长,需求不足就拉需求。是的,每次都增长了,但也直接变成了今天的问题。

  两三年里,中央财政已经安排了3万多亿的特殊债帮助地方化债,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地方的非正规债务在70- 80 亿万亿量级。怎么膨胀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每次遇到问题就完全增长优先,最终没了约束。

  地产也是一样,喊了十年,中国要想摆脱地产驱动的增长模式,人人都说要转型,但是碰到一点痛,就哇哇叫。地产行业是增长功劳最大的,也是最龌龊的。历史上多次举国救地产,每次都是希望这次救了地产后能洁身自好,踏实做人——降杠杆,控规模。但从来没换来改过自新,每一次换来的,只是地产更胡来,更加杠杆,更猛,更激进。

  2015年救地产,去库存,降杠杆,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利益集团乘机开云kaiyun猛加杠杆,猛干。影子银行、前融,是中国金融行业公开的秘密。监管不得不层层加码,直到“三道红线”的紧箍咒到来,地产行业还妄想博弈。

  把恒大的盖子揭开,和许老板一起伏法的,有那么多银行的大员,涉及四大国有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著名股份制银行的一二把手……不得不说,地产行业的规范化任重道远。

  分享我自己正在经历的维权经历。开发商私划上百个车位,都是超出规划、交警未验收的。且违规售卖。事实清楚,逻辑简单,但是维权艰难。

  住建说只管房子,车位找交警。交警说,只管验收,除掉违规车位要找城管。城管说,只能管小区外面的路边车位,小区里的不管,找街道。街道说我没有执法权,只能协调……

  各大职能部门都认可开发商不对,(规划之外,属于公共区域,即使产生收益也要归全体业主所有),但是,所有部门都觉得,自己没权处理,管不了。媒体曝光,小强热线又报道又采访,还是丝毫推动不了。

  而且,开发商是金隅地产,根正苗红的北京国企。地点在杭州,一个以透明和高效著称的城市。当电商早就“七天无理由退货”,已经“仅退款”,而地产行业还是一滩浑水。

  结论是简单清晰明了的:地产行业和地方债务的首要问题是规范化。如果还以过去保增长的方式,机械激活这两个板块,这列火车并不会把中国带往一个更好的未来,而是去往一个错误的方向。

  何况,中国现在的GDP是2009年的3倍多,是2015年的2倍不到。已经不能靠砸钱砸出来一个增长。更需要的是,给这样一个经济体打造茁壮、健康、代表未来的火车头。

  这一次,地产不会像以往一样被委以重任,而是负担一部分合理的增长任务。同时,再配上新质生产力这匹虽然年幼,拉力尚小的马驹,先把这个架构搭好,马车搭好,再打开充沛的财政刺激加油,一老一小共同发力。

  我们认为这一次的应对,理性克制。第一,先用924、926两天的超规格形式,表明决心。

  第二,手里攒着钱,不急着撒,而是以此为筹码推动地产、地方债务的规划化、透明化。

  第三,上周五高层对科技创新发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激情号召。市场反响热烈。

  所谓救市,不要幻想大数字,而要期待慢慢来。一方面,规范化已经是中国经济的时代主题。财政纪律已经规范化,在金融防风险、金融稳定法、预算法等框架下,需要流程和必要的验证。而危机之下,乘利益集团之危,恰恰是开云kaiyun解决地产、地方政府规划化的好时机。

  经济学上,财政刺激有一个经典难题——钱怎么花?第一种方式,政府发钱给居民,居民花。优点是居民知道自己要什么,效率高,缺点是,当预期不好,居民会把钱存起来,而不是消费。第二种,政府替居民直接花。优点是,立刻产生总需求,但缺点是,效率低,有寻租。

  这也是文章的开头,中国地产的问题,其实是“卖了太多楼没有盖完”,把中国地产最大的“债主”买房的老百姓拖惨了。

  保交楼相当于给居民发钱(早点住进去,省下租金,改善居民资产负债表),同时保交楼不会直接救地产和地方政府,不影响继续的追责和博弈。

  而仅仅一个保交楼需要的资金就不少,财政前期腾出的子弹,也应该多打向这个相对非常正确的答案。

  中国牛市,从放弃幻想“一个很大的数字”开始。今天的中国要再往前走,问题已经颇为复杂。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撒下来就行。而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改革政策,三箭齐发。这包含刺激经济,刺激消费,也包含恢复民营企业家信心,还包含我们的取向能否从长期的“重生产,轻消费”,转向“重消费,重民生”。

  我们会把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度量市场信心的温度计,如果能恢复到2.5%以上,那火候就相当好了。现在,沉住气,有信心,慢慢来。

  衣公子公司主业战略咨询,团队成员来自于全球三大咨询公司(MBB)、头部金融机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致力于服务中国企业/企业家的新时代转型。本人微信:yi_gongzi(加微信需注明身份,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