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城市竞争力深开云kaiyun圳不满足总是“前三”

 

  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划分。但是梳理相关单位发布的与人工智能发展有关报告可以发现,一般认为,国内人工智能竞逐基本围绕北京、上海、深圳展开,三座城市在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方面排在全国前三,可视为第一梯队。

  深圳能不能在赛道竞逐中扭转这个排名?当前还有哪些短板亟待补足?下一步,深圳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7月30日,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六个方面提出22条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等融合创新,积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此外,《方案》还提出建设国产人工智能生态源头创新中心,配置国产算力及算法、算子库、数据库、工具链、模型库等工具,形成2个行业大模型,赋能50家企业打造典型应用场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国产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形成一批“人工智能 +”行业解决方案。支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毅对《方案》进行了重点解读,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深圳正以‘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为目标,抢抓‘AI产业化、产业AI化’战略机遇,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力加速建设‘全栈国产先锋’‘智能产品先锋’‘数据跨境先锋’‘场景应用先锋’‘智能驾驶先锋’‘五个先锋’,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发动机”。近年来,深圳算力统筹供给能力大跃升。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深圳开放智算中心、龙华新型工业智算中心等相继“点亮”,全市智能算力供给规模快速增长。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已实现超万P的调度能力,推动算力高效流动赋能。

  《方案》提出,构建“一超多强总调度”智能算力体系。加快推进深圳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鹏城云脑Ⅲ”连接全国资源打造核心节点。推进深圳开放智算中心建设,2024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算力规模达4000P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在数据方面,《方案》提出,谋划推动前海、河套特定区域发展建立离岸数据中心,打造算力出海、数据跨境枢纽。鼓励开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数据集,在医疗、教育、金融、气象等领域打造行业数据集,打造1千万亿字节(PB)多模态中文语料数据库。

  目前,城市间着眼于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竞逐“主战场”逐渐变为应用场景的博弈。如何加快“人工智能+”落地实践、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也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线。

  其实深圳一直在打造人工智能场景最佳应用地。2023年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在打造全域全时场景应用方面就提出推进“千行百业+AI”,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水平应用。目前,首批26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取得初步成效。

  2023年10月12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了第二批15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包括数字媒体、一体化协同办公、智慧停车、智能气象预报、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

  此次《方案》继续提出打造“城市+AI”应用场景高地。滚动发布“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构建“千行百业+AI”“公共服务+AI”“城市治理+AI”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全域全时全场景体系,推动40个以上场景落地。在数字政府、教育、医疗、气象、智慧城市、环卫、科研、制造、金融、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时尚、游戏动漫、文旅、网络安全等领域,鼓励企业联合研发行业大模型,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案例。实施人工智能软件示范应用项目扶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智能驾驶链接了汽车电子、信息、互联网等协同创新,能够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将带动各个领域的技术升级和转型。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开放201.37公里测试示范道路,共向13家企业发放了195张测试示范通知书。

  在智能驾驶方面,《方案》提出,推进智能驾驶生态建设,打造智能驾驶全国示范。一是打造智驾产品矩阵,完善基础零部件产品链,加强配套产品开发,支持智驾方案技术攻关。二是强化智能驾驶所需路侧设施、通信网络、智算中心、高精度地图、充电设施、测试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丰富智驾应用生态,打造“人-车-家”融合应用场景。四是完善智驾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准入管理、运行监管、责任认定等管理细则,打造统一开放的智驾测评体系。

  深圳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信部批准深圳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近几年,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规划(2019-2023)》《深圳市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出台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4个细分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并公布了深圳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项目(第一批)名单等,从数据、算力、技术、场景、人才等方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在制度层面率先探索,为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出良好环境。

  2022年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

  2023年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配合2022年出台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构筑起“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的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2024年初出台的深圳“20+8”产业集群2.0版本中,人工智能升格为“20+8”集群中的独立集群,并作为战略重点类集群进行全市布局,以超常规的力度推动产业发展。

  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统计,产业规模方面,2022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2488亿元,同比增长32.10%,其中,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308亿元,同比增长52.48%;产业链分布方面,2022年,深圳市人工智能基础层占企业总数量的8.13%,技术层占企业总数量的17.29%,应用层占企业总数量的74.58%。

  《2024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387亿元,同比增长12.1%;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080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二;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646家,位居全国第三,当中包括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目前,深圳已经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形成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引领,元象科技、思谋科技、兔展智能和深信服等高成长性企业支撑,一大批初创型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而深圳市人工智能示范区则有宝安立新湖智能装备未来产业集聚区、光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龙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

  从企业数量分布来看,产业链重心位于应用层。截至2023年底,深圳有19.5%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处于基础层,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领域,代表企业包括华傲数据开云kaiyun、万佳安、腾讯云等;15.6%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处于技术层,重点聚焦在生物特征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代表企业有汇顶科技、赛为智能、云天励飞、思谋科技等;此外,64.9%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处于应用层,主要集中在公共安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和智能交通领域,包括英飞拓、工业富联、康佳集团、深城交等代表企业。调查指出,深圳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应用层企业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尚未完全展开。

  数据显示,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反映了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力和技术进步。伴随行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有所放缓,企业对专利质量更为看重。截至去年底,深圳累计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载体84家,超过六成的人工智能创新载体属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细分领域看,计算机视觉创新载体数量占比达24.1%,虚拟/增强现实、人机交互创新载体占比分别为14.9%和10.3%。

  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可以折射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征。截至2023年底,深圳人工智能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约14万人。深圳发布了5725个人工智能相关招聘职位,涵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其中,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招聘职位数量最多,占比为34.4%,智能芯片领域的招聘职位数量也相对较多。大语言模型的崛起催生了市场对自然语言处理人才的需求。统计显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招聘职位数量增长率最高,达182.8%。

  在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在不断加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竞争力产生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渗透能力之强,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城市之间在优惠政策、人才引进、融资投入等多方面持续发力,良性竞争,有助于提升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从地域统计看,我国AI产业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重点区域和产业集群非常明显,以北京、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地区AI产业发展尤为迅速,凭借其政策支持、科研实力和市场活力,稳居我国AI产业的第一梯队。

  根据上奇研究院统计,从企业数量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是AI企业数量最多的前五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市注册的AI企业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69家,总估值约为1.4万亿美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共有52家。可以看到,北京依然名列前茅,占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接近50%,其次是上海、深圳。

  三个城市是根据自身的产业层次来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方案措施:北京聚焦芯片发展,因为北京有很强的科研优势;上海的重点则在于民营企业参与,突出市场激励;而深圳的重点是赋能千行百业,以及基础雄厚的AI硬件领域。但由于三个城市经济实力、地域等资源禀赋不同,在人工智能发展综合实力上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北京略强于上海、深圳。

  作为中国的科技和创新中心,北京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值突破2500亿元,辐射产值规模超万亿元,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北京拥有人工智能领域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视频与视觉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等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高层次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基地。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2200家,全国40%的人工智能企业聚集于此。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约223亿元,约占全国的1/4。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应用驱动创新为主要优势。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具有独特的人工智能超级场景,结合全方位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场景得到深度应用。数据显示,目前,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达350家,产值达3800多亿元;产业人才达23万,约占全国的1/3。

  作为中国的“硅谷”,深圳以其创新精神和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在AI硬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以及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AI芯片、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深圳AI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在深圳的金融、制造、通信、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实现良好应用,深圳不断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助力AI产业全面“开花”。

  例如,在“AI+城市管理”领域,今年3月,首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在深圳开幕,众多智能环卫机器人纷纷登场亮相拼创意。据悉,深圳城市管理部门发布了12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

  在“AI+生物制造领域”,合成生物大设施一个自动化功能岛区,11个独立的“玻璃间”里,机械臂正熟练地把多个生物试剂和样品放进微孔板,实现高通量操作。这样一座“生物铸造工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繁琐的实验从纯手工转为自动化,极大缩短实验周期,提高实验效率。

  在“AI+金融”领域,深圳已建设一批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成立AI金融与深度学习研究中心,探索用AI技术让金融更精准、更迅捷、更安全。

  中关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孙明俊认为,“深圳以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支持和投资支持,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和企业前来发展,凭借良好的实体经济根基,在全国全面发展人工智能的大潮中快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应用型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但与此同时,根据AMiner联合智谱研究基于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排名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分析报告,北京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位于全球排名第2,上海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进入全球前10;而深圳在中国城市中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前100强中排名第16位。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数据,深圳人工智能竞争力企业能力、资本环境、国际开放度、链接能力和政府响应能力均排名第一,唯独学术生态排名第九位。

  针对深圳人工智能发展特点,深圳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还要正视短板开云kaiyun、补足差距,应从三方面着手突破: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围绕深圳完整的产业链来部署人工智能创新链,建设更多公共、半公共创新平台,将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应用场景培育的着力点,多元构筑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打造创新应用场景,通过场景创新应用带动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创新业态,从而形成场景驱动的技术产业新模式,让所有到深圳的人都能感受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突出科技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对人工智能的保障与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性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投入倾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增强后劲,同时培养一批技术、产业和商业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开云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