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kaiyun工业互联网成新技术完美“练兵场”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工业互联网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柔性制造、远程运营等新应用令人称奇,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活跃……快速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正在赋能千行百业,高效驱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而在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后,则是许多新技术的“加持”,从而形成今天“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可喜局面。

  以数据为驱动、以连接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本身就是新技术综合体。众所周知,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涵盖了传感器技术、网络互联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其中,边缘计算、人机协作、网络安全在目前发展最为迅速。

  边缘计算是工业互联网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企业在生产中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联网设备,就能够通过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万物互联必然会带来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需求,而云端网络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边缘计算结合人工智能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边缘计算结合人工智能,不仅能大大节省云端计算资源和数据传输流量、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满足行业在实时监控、智能调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诸多需求。

  人机协作将是工业互联网的“标配”技术和应用场景。未来,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人机协作的应用场景将会出现。与此同时,基于设备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和可靠,协作机器人将逐渐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汽车制造商是工业机器人的消费大户,但随着工业互联、机器视觉以及控制技术的迭代升级,协作机器人将在更多制造领域乃至物流、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机器人即服务”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网络安全技术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在万物互联的环境下,如果边缘端智能设备被黑客控制,我们难以想象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事实上,对网络安全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拥抱工业互联网的速度。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工业网络安全、工业终端安全、工业身份和数字信任、工业安全服务等都将大有可为。

  工业互联网成功的关键,在于为之前“孤岛式”的工业设备赋予无处不在的连接能力。正因为如此,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和大容量优势的5G,伴随着商用步伐的加快,成为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最强驱动力,“5G﹢工业互联网”也成为数字化进程中的“黄金搭档”。

  “5G ﹢工业互联网”考验的是合作。我国不仅工业门类众多,而且企业所处的数字化阶段各不相同,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需求千差万别。“5G﹢工业互联网”必须与工业特有的技术、知识、经验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生产监测、远程服务、智慧物流等基础环节向数字化研发、机器视觉检测、精准设备控制等关键环节延伸。客观来看,这一过程复杂性和难度均很大,需要充分调动产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跨领域深度合作。

  目前,“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探索正处于快速推进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超过1500个,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9000个。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创新性来看,中国“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例如,在本届智博会上,中国联通联合长安汽车打造的“5G﹢工业互联网”创新场景就吸引了诸多参观者。中国联通基于5G专网的信息物理系统,实现人员、设备、物料、工艺、环境、质量全连接,全面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真正从“设备﹢网络、应用﹢平台、数据﹢智能”三个方面,为长安汽车打造出一座面向汽车领域的“互联网﹢”智慧工厂。只需轻轻一点,园区、工厂、车间、产线个区域的生产情况就可尽收眼底。

  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工业互联网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旋律”。

  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就必须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环境中实现智能化应用。目前“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创新方向涵盖了工业视觉缺陷检测、物品分类、设备可预测性维护等领域。其中,工业视觉缺陷检测可以应用于布匹检测、农产品和果蔬检测、玻璃检测、电子产品的外观检测等,极大地提高了缺陷检测的效率和精确度,加快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步伐。

  人工智能技术还将广泛应用于面向边缘设备的机器视觉、运动控制开云kaiyun以及预测性维护等领域。例如,新型人机协作机器人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结合的产物。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械手臂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重复性作业,能够具备弹性调整的能力。机械手臂与移动机器人的结合,可大幅扩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在其物体识别、精准抓取以及实时路径规划、避障等功能的背后,都是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支持。人机协作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大大加速传统制造业升级,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对于诸多新技术而言,工业互联网都是一个完美的“练兵场”。一方面,新技术的“加持”,将有效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的步伐;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也为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探索空间,将有效驱动新技术的成熟和加快商用步伐。

  学会大咖谈|中国力学学会冯西桥:发挥学会优势,让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学会大咖谈|中国水产学会赵文武:着力打造五大特色平台,以学会优势推动水产科技创新

  不断提高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让智能家居真正智能起来,智能家居产业必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消费者尽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随着重约1200吨的储罐穹顶升顶就位,我国超大型全“坐地式”液化天然气储罐,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3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完成升顶。

  日前发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气象公报(2023)》显示,青海湖2023年年平均水位为3196.6米,较近十年平均上升1.3米。

  近年来,武汉加快建设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初步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近日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绘制了水稻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

  在科研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渴望最先触摸到知识前沿开云kaiyun,做揭示未知奥秘的先行者。然而,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往往烦琐漫长,导致最新研究成果难以及时分享。而预印本平台作为一个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以开放、共享、快捷的特征,塑造了数字时代学术交流与传播新方式,有利于加快知识传播、扩大学术影响,日益成为科研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成果未经同行评议、尚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之前,作者出于交流和证明优先权等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与传统学术论文发表需要同行评议且发表周期很长不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预印本具有发表快速、能带来合作新机遇、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可在与他人的互动分享中改进稿件等优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而由于预印本具有快速传播和共享功能,有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预印本平台建设也得到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第一届陈景润奖29日在京揭晓,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教授黄炳荣的“L-函数的矩及其在Rankin-Selberg问题和算术量子混沌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聂思安的“仿射Deligne-Lusztig簇的不可约分支”两项成果入选。

  从生态环境部29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6月份,青海电网单月发电量为104.97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单月发电量为100.58亿千瓦时,两项指标历史首次双双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为95.82%,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国家卫健委29日发布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2023年度参评医院共2062家,县域覆盖率达98.6%。

  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百姓民生,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然而,湿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受到伤害和破坏,恢复工作可能复杂困难且十分漫长。

  202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展26日闭幕。从这届航展可以看到全球航空业的最新趋势:绿色航空技术正引领行业方向,低空经济已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始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利用“基因魔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人体免疫细胞B细胞变成体内的微型监测机器和“抗体工厂”,生产专用抗体来摧毁癌细胞或艾滋病病毒。

  来自瑞士和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监测了气候变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不断扰乱地球的自转,导致每日时长(即日长)变长。

  能不能采取智能化的办法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开始了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研究,先后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机理模型和多个经验模型。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国家航天局25日在京举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这两颗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