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kaiyun青岛市崂山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再度升维!解锁产业“进阶密码”

 

  海尔智家的HomeGPT大模型为十余家产业上下游企业创造17.22亿元的经济效益,新增利润7.75亿元。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数智化管控平台每年服务530家企业,创造4.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隐患排查率近100%。青岛安工数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在全省300多家危化企业落地……这些入选2024年国家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的企业均来自青岛崂山区。

  从陆地到海洋,从虚拟到现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发展勾勒出青岛崂山区的新型工业化探索路径。连续三年获评为中国工业百强区,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崂山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阶密码”是什么?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战略思维?

  或许,我们可以从3月20日召开的崂山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暨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找到答案。

  从“制造起家”到“智造当家”,在青岛跨越百余年的工业经济发展史中,崂山区的产业进化路径清晰可见。

  城市战略东移为崂山区抢抓工业化机遇打开格局,海尔集团、美国朗讯公司、惠普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奠定了新型工业化的早期产业基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渗透,崂山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区”“科技强区”战略,围绕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在新一轮城市产业竞合中闯出一条向“新”求质的新路。

  去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两项关键指标均为全市第一;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80件,多年来持续领跑全省。高端制造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领跑全市。

  在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船舶零部件生产车间,通过设计制造一体化、智能产线全流程协同管理的“智改数转”,车间人数少了一半,效率却提升3倍以上,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超99%。

  “奇迹”同样发生在与青岛双瑞直线公里的海德威科技集团(青岛)有限公司。在卡奥斯工赋青岛平台的赋能下,海德威科技成功构建研发、业务、制造一体化平台,实现制造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升20%。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全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条高端制造产业链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时,“双国创中心”累计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20项,算力规模由250P拓展到2300P,卡奥斯成为工业互联网首个千亿品牌,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数量达16万家。

  如果将新型工业化比喻为一座金字塔,这些数据代表着从底座到塔尖的全产业链要素,映射出崂山区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的全面升级,成为崂山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的底气。

  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井喷前夜”,新型工业化的城市角逐也步入“场景迭代”和“生态卡位”新阶段。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去年末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要求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青岛两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锚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等十个具体目标聚力攻坚求实效。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崂山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暨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密集发布了《崂山区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打造“质造崂山”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计划》”)、《崂山区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行动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创新型强区行动方案》”)以及两组同步配套政策,正式敲定了未来3年崂山区新型工业化的“打法”。

  何为“质造”?当下语境理解,即为新质+智造。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8%,3年累计新增工业投资不低于3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7%以上……《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计划》置身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以建成全省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为核心目标,提出实施制造强基、数实赋智、产创领航、要素聚力、企业培优、生态联链六大工程,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数字赋能强区、产业科技创新强区,要素、企业、生态发展持续优化,旨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

  发展的决心还体现在配套的《崂山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中。如,“支持产业链标杆项目建设”“鼓励人工智能软件开源”“鼓励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与制造业企业联合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共同揭榜实施”等政策条款均为省内首创、全国领先;13条政策中含有市级政策配套条款,均按照至少1:1给予区级配套。

  当“拼产业”成为共识,谁先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脊梁”,谁就占据了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新型工业化三年行动计划》把握关键资源要素,将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崂山区域人才资源、工业结构和创新要素等资源紧密结合,让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自发向该区域流动,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历史性突破。

  3月19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40余家企业到场,且发言企业都是科技主导型民企,足见青岛对这支“生力军”的倚重和期待。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动力与优势。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独角兽”和“瞪羚”,标志着我国创新资源配置将更多向企业倾斜。崂山区山海相拥、人杰地灵,在“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仅2024年,全区新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平台1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瞪羚企业3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2000家,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家敢想敢闯敢投、创新创造创业,大会现场为2024年度崂山区“亩均论英雄”领跑者开云kaiyun、崂山区工业经济发展倍增优秀企业、崂山区数字经济发展倍增优秀企业代表以及“杰出企业家”“行业领军企业家”“优秀企业家”“新锐贡献企业家”“菁英企业家”优秀企业家代表进行颁奖,让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勇挑重担、勇当主角。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顶层设计上。《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对崂山区首次升规纳统高企,对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10亿元高企,分别给予奖励;新建区级产业投资基金集群,探索财政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拨后股”模式。相关政策支持领域覆盖科技强市“1+4”政策体系全部内容,政策力度和广度居全省、全市前列。

  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转化桥梁”,二者缺一不可。崂山区拥有3所驻区高校、14家科研院所,以及80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99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5家新型研发机构,是全省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如何将这些科创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建设国内一流科产融合创新型强区行动方案》中,崂山区先行先试,明确3条发展路径:建设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样板区、科产创新深度融合区,致力构建具有崂山特色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2024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期间,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同时启用“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综合检测平台”和“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中试验证平台”,构建起覆盖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的产业创新生态。得益于强大的科技创新生态,2024年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规模突破220亿元,同比增长22%。

  崂山“新”意,“工”力十足。这次大会吹响了崂山区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冲锋号,也让在场企业家备受鼓舞,创新进取的锐气弥漫整个会场。当更多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无缝衔接,也代表崂山区数个新型工业化产业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攀爬。

  当然,崂山的改革与发展,从来不仅仅关乎自身。以新型工业化为切入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崂山范本”,立足“一域之所能”服务全局,才能让一切创新源泉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开云kaiyun开云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