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2024年开云kaiyun)-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以高端传感器、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活跃、产业发展代际跃迁、网络算力规模扩张、智能算法加速演进,数字产业化供给能力大幅攀升。同时,工业设备、产线开云kaiyun、车间、工厂的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需求日益扩张。在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作用下,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从生活领域向生产领域加速延伸,工业大数据爆发式增长,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升级的历史大幕正在徐徐展开。海量工业数据的采集、传送、存储、计算、分析和应用都需要一个智能化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从连接对象看,消费互联网连接的主体是人,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网络终端、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具有同质性、规范性、可复制性,一人上网和百人上网大同小异,个人数据都高度集中在平台企业中开云kaiyun。开云kaiyun工业互联网连接的主体是工厂,涵盖设备、产线、开云kaiyun车间、工厂、企业,还有产业链的上下游和生态伙伴,连接种类更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开云kaiyun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协同的数据量更大,场景更为复杂,特别是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大数据,因涉及企业特有的技术、工艺、知识和经验,绝大部分数据不出工厂且千企千面。所以不能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去发展工业互联网。

  从网络性能看,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共通共性的一面,企业间网络化协同、消费者个性化定制、企业数字化管理所使用的网络就是消费互联网。面向生产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对网络速率、时延、带宽等要求更高。比如,设备运动控制和产品视觉检测的通信时延需分别小于1毫秒和10毫秒,而一般公共通信网络时延在 100 亳秒以内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工业互联网的数据传输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对于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更为“刚性”,一旦网络不稳定或发生中断,可能导致生产停滞,造成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从发展模式看,消费互联网重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业态,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进而颠覆传统消费模式。消费互联网应用门槛相对较低、可复制性更强,商业模式以“聚人气”“流量变现”为主,可以面向普通消费者“前向收费”,也可面向信息或软件服务企业“后向收费”具有规模经济性,社会资本关注度和支持度较高。工业互联网应用过程,是企业数字化演进升级的过程,行业企业差异化程度高,工业设备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工业软件开发适配周期长、资产专用性强,很难找到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往往需要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

  从体系架构看,工业互联网包括五大功能体系,网络是基础,标识是身份,平台是中枢,数据是要素,安全是保障,其内涵边界与消费互联网有显著差异。网络包括工厂内网和外网,是人、机、物、系统全面互联的关键基础设施;标识由标识编码和解析系统构成,标识编码是机器、产品、数据等生产资源的“身份证”,通过解析系统就可以明确“我是谁”“我在哪”;平台下连设备,上连应用,为数据汇聚、建模分析、知识复用、应用创新提供载体支撑;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组合,能够用于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创造新价值;安全是指保护工业互联网系统、设备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损坏、干扰的一系列措施。

  从应用效果看,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提升行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体现在降本、增效、提质、绿色、安全这五个方面。应用模式体现在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绿色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可视化管控等八个方面。既要发展产业链高度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要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工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商业化,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下游企业带动上游企业、新兴企业带动传统企业,以样板间转向商品房,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